【www.qqxwt.com--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渔歌子》教案汇总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渔歌子》教案汇总10篇

《渔歌子》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结合课文,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词读通顺。

  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

  3、一起看九种景物,看着看着,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

  4、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作者仅用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不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你们感受到了吗?

  请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5、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入情入境,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悠然自得的渔夫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深探“不须归”

  1、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

  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

  3、我们学过的《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被迫泛舟江湖。

  4、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六、作业

  1.背诵《渔歌子》。

  2.根据《渔歌子》想象画面写一篇文章。

《渔歌子》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回忆并背诵《忆江南》。

  2.关于词,你都有哪些了解呢?

  3、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又叫——“渔歌子”。

  4、看老师写课题。[一笔一划地板书]拿出手来跟我一起写:渔——歌——子。来,一起读课题!

  5、指导学生把题目读正确。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读着这“渔歌子”,猜一猜这首词在写什么?

  2、这“渔歌子”又名“渔父”。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渔歌子》又是怎样描绘张志和的垂钓生活的呢?翻开语文书110页,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了吗?

  3、自由练习朗读,开始。(生自由读《渔歌子》)

  4、(课件出示《渔歌子》。)好,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生1读

  5、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谁再来读一读?(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

  6、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生(齐读)

  7、很好!谁再来读一读《渔歌子》?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生8、很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9、你还注意到没有,他在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和“斜风细雨不须归”时,哪儿停顿了?师:你们都听出来了吗?

  10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11、有些孩子还随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有意思。来,我们模仿这些同学读。生:(齐读)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12: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师配乐朗诵《渔歌子》,学生静听想象。)

  13、同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谁来说一说?

  14、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15、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16、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

  17、想不想看看现代版的渔歌子(课件出示) 作者是谁? 你们想不想也把这美丽的画面写下来啊?生:(写话)

  18、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美读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19、能给人美的感觉,但还不够。为什么呢?没有请词人来呀!词中写了词人吗?从哪儿看出来?师: “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面对此情此景,他心情如何?

  20、是不是只有这个原因呢?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张志和这个人。

  课件播放:(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他从小便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但他钓鱼却很奇怪,《唐书.张志和传》中曾这样记载:师:怎样记载得呢?读!生:“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师:“每垂钓,不设饵”,你读懂了吗?生:他每次垂钓都不投鱼饵。师:没有鱼饵,怎么可能有鱼儿上钩呢,是不是?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了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觉得他钓了些什么?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渔歌子》教案 篇3

  教师简介

  1996年毕业于南平师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十余年来,多次在市、区课堂教学比武和演讲赛中获奖;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探究,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自己自然质朴又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

  设计说明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重点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教具准备:

  1、音乐 2、图片 3、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学,感知词的内容

  1、由张志和的别号——“烟波钓徒”引入教学,板书揭题。

  2、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

  3、正音,认读“箬笠” “蓑”。指导生字书写,掌握“塞” “鹭”的结构特点。

  4、齐读全诗。

  二、质疑细学,体会词的内容意境

  (一)议词眼,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

  (1)“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相机理解“须”的含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

  (二)引导想象,体会词的景色之美

  1、一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2、二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引导学生将色彩与景物联系起来,体会词的色彩之美。

  (1)找出词中已有的白、青、绿三种色彩。

  (2)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词后面的色彩。

  3、三读全词,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展开想象,学会用上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心中的画面说具体,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4、议一议,将感受到的色彩之美、动态之美,较完整地描绘出来。

  引导生用上“我喜欢这( ),你看——”的句式

  三、品悟词眼,感悟词人心境

  (一)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

  1、重点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运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开展朗读训练。

  2、引读一二两句。

  (二)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怀

  1、创设情景:远山传来悠悠的呼唤……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感受怎样?请用词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

  3、深入理解“不须归”。

  (1)简介张志和生平。

  (2)小结。

  4、齐读全词

  四、多种形式诵读,演绎心中的《渔歌子》

  1、师生合作,学习多形式的朗读

  (1)师生配合读,引导体会诗词一咏三叹回环复沓的表达方法。

  (2)生生配合读,选择自己的伙伴一块儿读 。

  2、启发学生把板书补充完整,改编成童谣。

  3、师生合作,利用童谣引读全词,诵读《渔歌子》。

  五、总结全词,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渔歌子

  西塞山前

  白鹭高飞

  桃花流水

  不须归 鳜鱼正肥 乐而不归

  青青箬笠

  绿绿蓑衣

  斜风细雨

《渔歌子》教案 篇4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渔歌子》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画家张志和。词中描绘了一片画意诗情。色彩明丽,画面清新,加上斜风细雨,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生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词,对词的特点不熟悉,这首词内容浅显,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

  2.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词中有画,词中有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资料卡、彩笔。

  教学过程:

  一、班级诗词大会

  1.诗词比赛:老师说前一句,学生答后一句。

  2.图中有诗:根据图片回答诗句。

  二、初步感知

  1.出示《渔歌子》和《江雪》。学生根据课本注音读一读,找找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引出词的特点。

  2.介绍词和作者: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词,又叫长短句,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可以歌唱,每一首词根据格律,都有一个曲调名,成为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就是词的题目,比如今天我们学习的《渔歌子》。

  张志和:唐代诗人、画家,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3.自学

  (1)根据注音自读两遍,读准字音。

  (2)同桌检查读。

  (3)齐读,欣赏配乐朗读,学生再读。

  (4)学习生字生词。借助图片认识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5)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可以讨论可以问老师。

  (6)全班交流诗词大意。

  (7)词讲究韵律,让我们一起双手击掌,打出节拍,随节拍读。

  三、品味词中画,画中情

  1.思考,词中介绍了几种景物?你能看出是什么季节的吗?

  2.在作者的描述中,不仅有景还有人,不仅有色彩还有声音,不仅有动态描写还有静态描写,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一写或画一画。

  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展示。体会出词中有画。

  4.作者写的这些景物给你的印象怎么样?这色彩明丽的“画”在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哪位同学能把作者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出来呢?

  5.面对垂钓者,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我们只有了解作者是在怎么样的心境中写下的这首词,才会对诗词所折射出的情感有更深的了解。阅读资料,思考,指名学生说一说“不须归”还有什么含义。

  6.作者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1)师生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2)志和啊,你为何不归?指学生回答。

  (3)让我们一起读出张志和的心声吧。

  四、有感情朗读、吟唱。

  1.郁郁葱葱的西塞山附近,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同学们,让我们伴随优美的音乐,把作者悠闲愉悦的心情读出来吧!

  2.一首优美的词也是一首优美的歌,这首传唱千年的词也改编成了一首歌,我们一起唱起来吧!

  五、把这首词画成一幅画,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

  板书设计:

  渔 歌 子

  唐 张志和

  景 美丽如画

  不须归

  人 悠闲自在

《渔歌子》教案 篇6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词,叫——

  生:(齐答)《忆江南》。

  师:请大家一起背诵《忆江南》,预备起。

  生:(齐背)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词《渔歌子》,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板书:渔歌子张志和)

  [评析:这是学生第二次学词,从复习学过的词入手,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关于词的记忆。此时,教师不必再讲长短句、词牌名等词的基本知识了。]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师:“渔歌子”是词牌名,看到这个题目,你能猜一猜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吗?

  生1:可能写渔夫唱歌吧?(生笑)

  生2:不对,应该讲渔夫的生活。

  生3:写钓鱼的情景。

  师:词的词牌名与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但有些却有联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描写渔翁的生活,表现了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仔子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了吗?

  生:(齐答)明白。

  [评析:词牌名与词的内容的关系比较复杂,三言两语无法说清楚。这里让学生根据“渔歌子”词牌名猜测词的内容,很有新意,设计比较巧妙。]

  师:自由练习朗读,开始。

  (生自由读《渔歌子》。)

  师:(课件出示《渔歌子》。)好,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念sài,“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四个词语中都有生字,但她读准了。谁再来读一读?

  (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

  师: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渔歌子》?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西塞山前”的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还注意到没有,他在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和“斜风细雨不须归”时,哪儿停顿了?

  生:“桃花流水”、“斜风细雨”的后面都停顿了。

  师:你们都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有些孩子还随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有意思。来,我们模仿这些同学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评析:引领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按照朗读规律,一般要经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这三个阶段。因此,朗读指导也得体现这样的层次,要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每次读要有明确的目的。上面的读是前两个层次——读正确,把词读得字正腔圆;读流利,读得抑扬顿挫,有板有眼。指导的技巧在于先读后导,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体悟。如“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等等。在自然的引导下,学生不仅习得了朗读的基本技巧,而且对词意有了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想象画面、理解词意作好了铺垫。]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师: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用古人的话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师配乐朗诵《渔歌子》,学生静听想象。)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谁来说一说?

  生1:我看到了一座山,叫西塞山,山前一行白鹭在飞翔。桃花开了,小河的流水里鳜鱼长得肥美。一个人戴着箬笠,披着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不需要回家。

  师:这人在斜风细雨中做什么?请说完整。

  生1:哦,他在斜风细雨中钓鱼,不想回家。

  师: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2:是春天,我从“桃花流水”看出来的。

  生3:桃花开的时候,一般是阳春三月。

  [评析:边读文章,边想画面,这是重要的阅读方法。尤其对于那些景美情深的课文,更适合于采用这样的方法。《渔歌子》语言洗练,词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了动人的江南水乡图。

  从语言形式上看十分简单,但内涵却十分丰富,简洁的语言反而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这样边听边想象画面的做法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把文字转换成画面是需要语感的;二是有助于理解词的意思;三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师:对。是的,是春天,春天充满了诗情画意。想不想用简笔画画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画。

  (师生一起画画,教师画在黑板上。)

  师:画面配有文字才好呢!跟着老师一起书写。

  (师生一起书写“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教师随机作写字指导。)

  师:好,请大家指着各自画的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的意思。

  (生各自说词意。)

  [评析:将画画、写字和口语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比较高明。这不是为了体现学科整合,而是实实在在的语文实践活动。要画好画,必须对词有准确的理解;而画画的过程,也是感悟词意的过程;在相应景物旁写词语,对照画面说话,这样的训练不仅新颖,而且有实效。]

  师: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用美读了。像老师刚才一样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能给人美的感觉,但还不够。为什么呢?没有请词人来呀!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会说些什么?他心情如何?

  生1:他会说,“大自然真美,我被陶醉了。”

  师:好,你就是词人,陶醉地读。(生1读。)

  生2:他可能会说,“这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简直是世外桃源啊!”(掌声)

  师:你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尝试读出这种感觉吧!(生2读。)

  生3:我想他的心情一定是愉悦的,就是赏心悦目。

  师:好,你赏心悦目地读。(生3读)

  师:除了“赏心悦目”,还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词人的心情?

  生4:心旷神怡。

  生5:悠闲自在。

  生6:自由自在。

  生7:悠然自得。

  师:(指刚才答问的四个学生)请你们悠然自得地读一读。(生4、5、6、7读。)

  师:来,我们不看书,一起来吟诵。你就是词人,面对青青西塞山,看那白鹭展翅飞翔,身旁桃花烂漫、流水潺潺、斜风细雨,把身心放到词中间,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评析:在读中想象,设身处地,感悟词情,读出词情,是这一板块的重点。词情如何读出来?先由教师范读,闭眼遐想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并把这样的景象用简笔画画出来,看到这样的美景,读到这样的美词,学生心中的美感油然而生。然后,把词人请进来,体会词人会说什么,心情怎样,引导学生交流真实的`感受。“好,你就是词人,陶醉地读”,“你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尝试读出这种感觉吧!”“请你赏心悦目地读”,“请你们悠然自得地读一读”等等。学生的感悟发自内心,独具个性,读出来的感觉也不一样,这是真正个性化的阅读,完全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为前提。]

  四、质疑问难,提升情感

  师:《渔歌子》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生默读,思考。)

  生:我不懂“青箬笠,绿蓑衣”。

  师:你可以借助书上的注释理解。

  生;我看了,但还是不明白。

  师:我知道了,像这样的避雨工具早已被淘汰了,所以你根本没有看见过。但没关系,这应该不影响你对整个词的理解。

  [评析:学生的第一个提问很有意思,粗略一看似乎不是问题,因为书上有“青箬笠,绿蓑衣”的注释。可学生为什么还要问呢?真的仅仅是因为没看见过这两样东西吗?其实,一实习老师上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箬笠、蓑衣一般是棕色的,可是在这儿,为什么是青色、绿色的呢?我当时觉得这个问题有些牵强,所以没采用。但是,我还是可惜没有追问下去,因此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教学契机。]

  生:为什么渔夫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呢?

  师:问得好!读一读词,想一想为什么。

  生:因为他戴了箬笠,穿了蓑衣,不怕风雨。

  生:因为他想多钓一些鳜鱼。(生笑。)

  师: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齐读)不须归。

  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

  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3: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

  师: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来,知音们,让我们读出张志和的心声。

  (分小组诵读。)

  [评析:这一片段借用了实习老师的做法,觉得设计得好,能打动人,便采用了。事实上,简介词人的生平、性格,对于进一步体会情感很有裨益。和学生对读一节很有感觉,我和学生一方面被亲情感染,一方面又被亲近大自然的洒脱包围,读得投入、动情,读出了词的韵味。至此,读出感情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五、作业

  师:谁能用优美的词语形容江南水乡春雨中的景物?(课件出示习题)

  ( )的西塞山( )的白鹭( )的桃花

  ( )的流水( )的鳜鱼( )的微风

  ( )的细雨( )的斗笠( )的蓑衣

  ( )的渔夫( )的江南( )的景色

《渔歌子》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并会写3个生字。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习有关词的知识。

  2、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背诵《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话题引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出名的一首词。说到词,我们开学的时候才学过一首,它是?(请生背诵)

  2、关于词这种文学体裁,你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答,师相机强调词的相关常识)

《渔歌子》教案 篇8

  一、教材简析《渔歌子》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五、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六、课前准备(一)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二)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张志和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初读,建构田园生活的主题

  (一)教师用语言渲染,用图片辅助,帮助学生对单元本题温故知新。

  (二)师生交流,理解词牌名。

  (三)请学生自由朗读词句,把词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四)教师检查整首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塞的读音及鹭等字的书写。

  (五)请学生再读词句,指导读出词的节奏。

  【设计意图: 1.词这种体载在本册第一课中已经出现,学生对其特点已有所认识。通过师生交流,再次回顾词的特点,让学生加深对词的了解。2.扎实进行初读,扫清读音障碍,努力做到读不通顺,不开讲。】

  二、细读,走近田园生活的画面

  (一)请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回顾理解词意的方法。

  (二)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的见解。

  (三)反馈汇报对词意的理解。

  【设计意图:1.理解词意是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积累了理解词意的多种办法。通过师生交流,回顾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词意。2.汇报交流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词意,鼓励学生对词意有自己的理解,相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赏读,触摸一颗眷恋的内心

  (一)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人的不须归。

  (二)由不须归切入,让学生交流汇报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1.景美中感悟不须归。

  (1)请学生了解词中描写的景物。

  (2)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想象词中的画面。

  (3)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教师紧扣画中的色彩及 飞字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用其他词语来形容春景。让学生通过多元品读,继而诵读,感悟画面的和谐与动态之美。

  (4)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初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2.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

  (1)引导学生关注肥字,让学生交流从肥字仿佛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品读前两句词,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妙。

  (3)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3.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

  (1)学生感悟斜风细雨,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语形容春雨的特点。

  (2)学生品读,继而诵读第三、四句词,感受春景的宁静之美。

  4.让学生把感悟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下来,并在全班中交流,提升画面的整体美。

  【设计意图:1不须归是词眼。抓不须归作切入点,是触摸诗人眷恋的内心的有效途径。2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是本课的教学要求。词句中描写色彩的词语有很多,因此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受色彩的缤纷,在交流中体会色彩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3.诵写结合是本环节的特点。背诵的落实在于让学生在品读中达到熟读成诵。而小练笔则在学生对画面的感悟达到一定程度时,用语言文字再现诗境。】

  四、拓展,感悟一份眷恋之情

  出示补充资料: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2.师生交流诗人的生平,教师补充对诗人的介绍。理解诗人不须归的是什么地方,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3.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词,提升情感。4.补充学习诗人的另一首《渔歌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词意,并朗读积累。5.回顾诗人生平的著作,师生带着对整着词的感悟,一起诵读《渔歌子》。

  【设计意图:1. 知人论诗,以诗带诗是教学古诗词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是本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梳理资料,补充诗人的资料,引导学生与诗人心灵的对话,感悟一份眷恋之情。2.补充学习另一首《渔歌子》,既起到积累田园生活的诗词的目的,又能进一步感悟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之情,深化了情感。】

《渔歌子》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渔歌子》教案 篇10

  一、设计理念。

  1、通过视频品味词的语言,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

  2、把握词眼“不须归”,以吟诵的方式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带多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四、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五、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词,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在这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山、桃花、流水、鳜鱼和渔翁。随着这美丽的画面,我们还看到了一首优美的词,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课件展示:渔歌子)

  (二)介绍作者。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它的作者是张志和(出示课件作者简介)

  (三)初读诗词。

  师:“渔歌子”这首词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这首词就是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垂钓时所唱的渔歌。

  师:现在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吧。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课件)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诗词讲解。

  师:张志和的这首词轻描淡写,全词只有短短27个字,描绘出整个春江水暖、烟雨迷蒙的清丽景象。诗词就是这样,能用最少的字来表达出最多的内容。

  这首词开头两行是写景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一片青翠的西塞山前,有雪白的鹭鸶在蓝天中飞翔着。溪水两岸夹着成片的桃花林,粉红色的桃花随着一丝清风翩翩落下,飘浮在水面上,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中嬉戏、追逐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两行是描写渔翁的,渔翁头上戴着青竹笠,身穿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的细雨在悠闲地垂钓,迟迟不肯归去。

  (五)吟诵诗词。

  师:如此优美的诗词,我们又该如何去颂读呢?

  师:在古时候词是用来唱的,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吟诵,它讲究音律感,讲究轻重变化。如果读得太快了,词中味道也就没有了。下面老师请你们听听古时候的人是如何吟诵诗词的。(出示声频课件)

  师:听完这段吟诵,相信大家对如何读好这首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也来试着吟诵几次。

  (六)解答重、难点。

  师:在吟诵完这首词后,也许同学们会有一个疑问,既然天下起了小雨,为什么渔翁还不愿意离去呢?

  师:前面我们在介绍张志和的简介时就曾经说过,他喜欢隐居,他追求的是一种悠闲自由的生活,他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他认为在山水间钓鱼是一件趣事,所以迟迟不愿意离开。

  师:虽然我们能理解张志和的这种心境,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词,词名叫《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是这样说的: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首词是哥哥回应弟弟的,他希望弟弟赶紧回家,不要再留恋这些美景,但张志和向往的就是这种悠闲的生活。他的垂钓,钓来的是清闲,是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牢牢地记住张志和的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六、教学反思: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这比较符合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时,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 张志和为什么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 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 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是啊,学习我们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歌(词)的文字想象画面,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我们就可以和诗人一起完成诗作的“意象”和“意境”了。

本文来源:http://www.qqxwt.com/ziliaodaquan/167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