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qqxwt.com--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3.培养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五篇精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五篇精选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复习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特点: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3条高……

  3.导入新课。

  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3: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操作交流。

  (1)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来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2)小组交流。

  布置学生将各自的操作情况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你选择的是哪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回答预设:

  ①选择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②选择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③选择8cm、4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④选择8cm、5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追问:第③种情况和第④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第③种情况中,4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第④种情况中,5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

  教师小结:因为4cm+2cm8cm,5cm+2cm8cm,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3.探索规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当两根小棒长度相加比第三根小棒短时,不能围成三角形。那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

  (1)布置探索任务。

  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

  (2)学生独立探索。

  (3)交流汇报。

  第①种情况:4+58、4+85、5+84;

  第②种情况:4+25、4+52、5+24。

  小结: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

  4.验证规律。

  提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

  (1)画一画: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

  (2)量一量: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单位:毫米)

  (3)算一算:算出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

  (4)总结规律。

  提问:通过验证,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哪些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追问:对于“任意两边”这四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5.议一议: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5厘米长的小棒和3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厘米,并没有大于8厘米,所以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教师可以介绍用两短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题目提供了四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降低了思维难度,学生在练习时可以进行尝试。在学生完成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即“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篇二

  [片断一]:动手操作,产生问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封闭图形,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利用你们桌上的木条亲手搭建一个个的三角形,要求是每个三角形只能用三根木条,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想!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开始活动。

  (学生分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利用桌上的六根木条共搭建了几个三角形?

  学生:我们搭建了一个三角形。

  师:剩下的三根木条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不能。

  师:你们知道剩下的三根木条为什么不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发现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

  学生2:我们也是这样的。

  师:“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说明了这三边在长短上有某种关系,你们能找出这三边在长短上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学生1:我们将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还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

  学生2:我们把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不是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而是同另外一根一样长。

  学生3: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1)相同,我们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

  学生4: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2)相同,我们也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

  师:下面我们将能拼成三角形的三边分开,象上面一样比较一下这三条边在长度方面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后汇报)

  学生1:我发现较短的两条边加起来比最长的一条边长,同刚才的结论正好相反。

  学生2:我发现我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

  学生3:我的发现同学生(2)一样,也是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

  学生4:“任意两边”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懂。

  学生5:“任意两边”就是指三角形三边中的每两条边加起来的长度都比剩下来的第三条边的长度长。

  学生4:原来是这样的。

  (学生都有同感)

  学生6:也就是说,任意一个三角形,它的三条边都存在这样一个特征: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

  学生7: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吧。因为我们的三角形不一样,但我们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

  学生8:我看到书上也有同样的结论。

  (学生都翻书看)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有意设置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由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

  [片断二]:及时练习,形成能力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非常棒,你们棒在不仅爱玩,而且能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探讨,你们也能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三角形的另外一个特征,现在你能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判断给出的三条边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能!

  师:请同学们翻书到第86页,自己独立做第4题。

  (学生做完后汇报展示,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学生1:(1)、(2)、(4)这三组中的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3)中的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我是把每组中的三条线段两两相加,再与剩下的"第三条线段相比较,其中(1)、(2)、(4)这三组中的线段每两条线段之和都大于第三条线段,所以它们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而(3)中2+2〈6,所以这组中的三条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2:我的结论同学生(1)一样,但我的判断方法与他不同,我是先找出较短的两条边,比较它们的和与剩下的第三条边的大小,如果和大一些,则能拼成三角形,如果和小一些,则不能拼成三角形。

  学生3:学生(2)的方法只是一种巧合,他没有判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这种方法不行。

  (学生对学生(2)的方法产生了争论,学生讨论一会儿后)

  学生4:学生(2)的方法是对的,因为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如果大于第三条边,则说明任意一条较短的边与最长的一边之和肯定大于第三条边,这也就更进一步说明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5:看来在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时,用学生(2)的方法既快又对。

  [反思]: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教学中老师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即让学生用所学内容来说明为什么这一环节。同时我们也欣喜地发现,通过练习,学生还在原来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原知识又有发展,找到了最佳的判断方法。学生的能力不可限量啊!

  [片断三]:结合实际,学会运用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们不仅掌握了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且还找出了最佳的判断方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只要同学们肯动脑思考,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小明上学示意图(电脑出示书第82页示意图),如果小明想走离学校最近的路,你认为他会选择那条路上学?

  学生:他会走中间这条路。

  师:你们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1:因为中间这条路是直的,其它的路是弯的,所以中间这条路最短。

  学生2:如果小明走通过邮局到学校这条路上学,小明家、邮局、学校则构成一个三角形,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以知道,小明家到邮局,邮局到学校这两条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即中间这条路,所以中间这条路最短。

  师:思考问题既要靠直觉,更要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就像学生(2)一样。另外请问从这副图还可以看出连接两点的线中,哪条线最短?

  学生:线段最短。

  [反思]:教材是学习的载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而不要把教材撇开一边。从上面可以看出,这副图既能让学生领悟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又能从中学到另外的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片断四]:拓展延伸,丰富充实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老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不仅能自主、能动地学习新知,而且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下面老师这儿有几道题不知怎样解答,谁能帮一帮老师?(电脑出示题目)

  题目一:已知两条线段a、b,其长度分别是2.5cm与3.5cm。另有长度分别为1cm、3cm、5cm、6cm、9cm的五条线段,其中能够与线段一起组成三角形的有哪几条?

  学生1:长度分别是3cm、5cm的两条线段中任意一条线段能与a、b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3+2.5>3.5,2.5+3.5>5。

  学生2:长度分别是1cm、6cm、9cm的三条线段中任意一条线段不能与a、b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1+2.5=3.5;2.5+3.5=6;2.5+3.5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初步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经历操作、发现、应用的过程,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愿望和兴趣,培养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应用数据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理解“任意”的含义。

  教学设计思路:这节课,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操作、自主估猜、自主探究、自主迁移,深入认识三角形。通过课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交流合作,学生自然、自主、自由地发展。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引发质疑,提出问题。

  1、 出示各种三角形。(这些是什么图形,什么是三角形?)

  2、 出示三根纸条红、蓝、黑。

  师:我们把这三根纸条看成三条线段,你能把它围成三角形吗?

  生代表上来围。师:你们觉得他围得怎么样?生补充围。我真佩服你的细心。纸条要顶点对着顶点,首尾相连,这样才能真正用上了这三根纸条的长度。

  3、围三角形比赛,(看来同学们都会围了,现在我们来进行一场比赛吧。从信封拿出纸条1号袋红3cm,蓝6cm,黑11cm。2号袋红3cm,蓝6cm,黑5cm。

  4、讨论

  为什么有些能围成有些围不成,板书(围不成) (围成)它可能跟什么有关系呢?我们来猜想一下,你说:

  生1:可能跟边有关。

  生2:跟边的长短有关系。

  师:那么三角形三边长短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课题:出示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活动二:探索发现,总结归纳

  1、动手操作:

  师:刚才我们用蓝6㎝,红3㎝,黑11㎝,不能围成三角形,请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同学上来展示(看来不是操作不当,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生:11厘米太长了,那两根太短了。

  师:上面这两根和下面这根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两根小棒之和小于第三根。

  师:从你的回答,我听到了智慧的声音,以前我们总是考虑一根和另一根去比长,而现在却考虑用两根的和去与第三根进行比较,真了不起!

  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呢?

  生;3+6﹤11。

  师: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两边的和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就可以围成三角形呢?

  生: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生:两边的和等于第三边。

  (过渡)同学们有不同的猜想,生活当中许多重大发现都从猜想开始,但是光猜还不行,我们还得从实践中加以验证,接下来我们从探究验证我们的想法,我们把3cm和6cm两边的和不变缩短黑边的长度,为了便于研究,我们移到整厘米,注意刻度线对刻度线。一边围一边想,这两个结论是否正确,找到规律就可以不用每个刻度都要试,即动手又动脑,才是高效的探究。现在小组一起,可分工不同移动的刻度,要有一个同学作记录。(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

  第二层: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师:长度是9厘米时,有争议,图形有些特殊我们重点研究它,请不能围成的同学上来说说不能围成的原因。

  生:只要将纸条3cm或6cm稍微抬高一些,纸条3cm和6cm就不能首尾相连了。师:利用课件演示。问能围成的同学此刻的想法。(善于思考能接纳同学的建议很会学习)

  生: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能围成,用3cm、6cm和7cm展示。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3+6﹥7还有谁也得出这样的结论?指名说。

  师:是不是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我们用不能围成和围成对比看看。有谁改变主意了?

  第三层: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生:用3cm、6cm、11cm不能围成三角形,它也有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3+11﹥6)

  师:那这个结论正不正确,除了这两个算式还能写出第三个算试吗?

  生:6+11﹥3 围成的呢,3+7﹥6 7+6﹥3。

  师:还有别的算式吗?(没有)在围成三角形当中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不能围成的只有两组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在数学中,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的,叫做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什么叫任意?

  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3cm、6cm、4cm,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

  第五层:找出判断能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

  师:在判断能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在小组内想一想,说一说;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与第三边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关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各准备几根长短不等的小棒、直尺、探究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这是什么图形呢?(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怎样理解这个“围”字(端点首尾相连)。同学们还知道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继续往下看。

  二、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师:老师这里有三根小棒,分别长3、5、10厘米,这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谁愿意上来围一围?围的时候要注意小棒首尾相连。

  师:这三根小棒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呢?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课题)。

  三、猜想验证,发现规律

  师:我们发现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怎样做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换一根小棒

  师:怎样换?同学们说的都是你们的猜想(课件1演示猜想1)

  1、学法指导

  师:你们的这些猜想是否正确,三角形的三条边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一下,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3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小棒各一根一起试着围一围三角形。同学们亲自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看看有什么结果。先看要求(大屏幕)。

  操作要求:

  (1)、2人一组合作完成四种拼法

  (2)、围三角形时要注意首尾相连。

  (3)、完成后,填写好活动记录表准备交流

  第一根小棒长

  第二根小棒长

  第三根小棒长

  能否围成三角形

  2、动手操作,寻找规律(师巡视,并指导)

  3、交流汇报,探究规律。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

  小组上台展示,

  3厘米、8厘米、10厘米   能

  3厘米、5厘米、10厘米   不能

  3厘米、5厘米、8厘米   不能

  5厘米、8厘米、10厘米   能

  师:其它组有不同意见吗?

  师:仔细观察四种结果,有的围不成,而有的却能围成。这是为什么呢?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每组小棒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说说你能发现些什么?同桌讨论一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几组小棒长度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三根小棒要围成三角形,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分析,你发现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先看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这组情况,谁愿意说说3、5、10这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

  师:其他同学赞同吗?谁再来说一说。

  师:我明白了,3厘米的边是不能和5厘米、10厘米的边围成三角形的,因为这两条边之和小于第三条边。(板书3+4〈8)你很会观察。(演示)

  师:再说3、5、8这三根,同学们有些争议,到底它们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不能,为什么?有谁愿意谈谈?

  生:3+5=8 重合了  不能

  师:是这样吗?(课件演示)请看大屏幕。

  师:真的是这样,通过演示现在明白这个同学的意思了吗?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师:通过以上的动手操作和探究分析,我们发现了当两边之和小于、等于第三条边时,这3条边是围不成三角形的。

  师:那么怎样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两条边加起来要大于第三边就行了。

  师(板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我们来看看能围成三角形的这两组是不是这样的.呢,3+8>10、8+5>10看起来是这样的。

  3)师:回头看不能围成的情况,也有3+8>4、4+8>3、3+8>5、5+8>3(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怎么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有一种不符合就不行了。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3条边是不完整的。

  生1:加“任何”、“任意”。

  生2:其他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条边。

  生3:无论哪两条边之和都要大于第三边。

  4、归纳小结

  师:看来只是其中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3条边是不完整的,

  师:这句话概括说就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任意)

  师:是这样吗?再挑选一组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来验证:

  生:3+4>5、3+5>4、4+5>3,

  师:这个例子证明了你的想法是对的,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都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齐读)

  四、课堂小结

  老师在生活中还看到了这么一种现象:(课件演示)公园里有一条这样的路,路的两旁是草坪,为什么很多人都往草坪中间走?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经历拼一拼、移一移等操作活动,探索、归纳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抽象概括能力,积累活动经验。

  3.渗透模型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理解两条线段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

  教学资源:

  小棒、多煤体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课件)主题图。小明上学,你猜他会走哪条路?这条路与其他两条路相比有什么特点?(中间这条路直直的,是一条线段,上面哪条路是两条线段组成的,下面这条路是一条曲线。)小明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这条路最短)课件演示:三条连线比较长短(师: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2.实物展台上放三根小棒:,现在这样围成三角形了吗?谁来围一围?刚才没围成三角形,现在就围成了,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什么?(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3.如果从三根小棒中拿走一根,剩下的两根能围成三角形吗?能想办法变成三小棒吗?(把一根小棒剪成两段,变成三根小棒)把两根小棒变成三根,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操作演示,观察发现。

  1.(课件出示四根小棒)有四根小棒6、5、3、2(单位:厘米)

  2.任意取三根摆一摆三角形,会有几种情况?(课件:①6、5、3;②6、5、2;③6、3、2;④5、3、2。

  3.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并填写好学习单,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

  4.组织全班交流:学生边说,老师边课演示。

  第一种情况:6+5>3,6+3>5,5+3>6;

  第二种情况:6+5>2,6+2>5,5+2>6;

  第三种情况:6+3>2,6+2>3,3+2<6;

  第四种情况;5+3>2,5+2>3,3+2<5

  5.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cm)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本文来源:http://www.qqxwt.com/ziliaodaquan/134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