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qqxwt.com--实用文体】

今天,我一早就做完了作业,妈妈见了,便走过来,对我说:紫妮,跟你玩个游戏吧!好呀!我爽快地答应了。...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实用】数学日记十七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数学日记十七篇

数学日记 篇1

  今天,我一早就做完了作业,妈妈见了,便走过来,对我说:紫妮,跟你玩个游戏吧!好呀!我爽快地答应了。

数学日记 篇2

  今天早晨,我写完作业,准备出去完。这时爸爸走了过来,他面带微笑地问我:“儿子,我问你,比例尺学过了吗?”“当然学过了!”我大声地回答道。

  “那好,让我来考考你。”于是,爸爸边说边在纸上画起了图。爸爸对我说道:“着个零件的实际长度为5毫米,图上距离是10厘米,你说这副图比例尺是多少?”“那不简单吗?10厘米=100毫米,5:100=1:20,”这张图的比例尺是1:20我脱口而出。爸爸笑眯眯地说:“对吗?”想想看,比例尺的意义是什么?”我想了想说:“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那你是这样求的吗?”爸爸反问道。

  我恍然大悟,说:“我知道错在哪里了,我算成了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比了。着个图上的零件距离为100毫米,实际距离5毫米,比例尺20:1。”

  “这就对了!”这是一种特殊的比例尺,比的前项大与后项,化简后比的后项一般为1,把实际物体放大后就要用这种比例尺。“儿子,你能及时改正错误,我为你骄傲。”

数学日记 篇3

  题目:我想知道我们家的住房面积有多大,但是卷尺不够长,我就测量地砖的面积。

  每块地砖长70cm,宽40cm,面积:70cm×40cm=2800cm2=0.28m2。

  我家书房有26块地砖,面积:26×0.28m2=7.28m2。

  客厅有48块地砖,面积:48×0.28m2=13.44m2。

  卧室有42块地砖和14块长70cm,宽10cm的地砖,面积:42×0.28m2+14×70cm×10cm=12.74m2。

  过厅有20块地砖,面积:20×0.28m2=5.6m2。

  阳台有12块地砖,面积:12×0.28m2=3.36m2。

  最后算出我家的总面积:7.28+13.44+12.74+5.6+3.36=42.42m2

数学日记 篇4

  6月9日

  下午放学时,班主任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要求大家想办法测算一次性筷子的体积,并用数学日记的形式将测算过程记录下来。这道家庭作业,表面上是一次数学实践活动,实际可能寓意更深,因为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与环保有关。

  一回到家,我就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思考这个问题。一次性筷子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怎样才能测算出它的体积呢?我思来想去,一会儿抓耳挠腮,一会儿摇摇头……,终于,有了一点眉目。我可以将一次性筷子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这样容器中的水就会溢出来,溢出水的多少不就是筷子的体积吗?可是筷子比水轻,会浮在水面上,又该怎么办呢?可不可以用石头或胶布之类的东西将筷子固定住呢?我想应该是可以的,但这些办法测定起来又都太麻烦了,要是有更简便的方法该多好啊!经过冥思苦想,我终于自豪的笑了。

  6月10日

  今天中午,我去餐馆买了一份盒饭,并特意要了几双一次性筷子准备做实验。

  一回到家,想到可以做实验了,心情真有点激动,但又夹杂着几丝恐慌,我可不想让第一个方案刚一出炉就遭到淘汰。为了验证实验方案是否正确,我专门测量了筷子的长度(20厘米)、厚度(0.35厘米)和两端的宽度(分别为1.6厘米、0.8厘米)。由于一次性筷子近似于梯形体,我便利用梯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来计算筷子的体积,由计算结果可知,一次性筷子体积大约为8。4立方厘米。如果实验测得的结果和我所计算的结果近似的话,那么就说明我的实验是成功的,否则,我就得另想办法。刚准备动手实验,一看实验用具还不够,所以只好等到明天了。

  6月11日

  盼望的时刻总算到了,一放学,一路小跑地回到家里,放下书包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爸爸从单位借来的烧杯。接满水后,小心翼翼地将烧杯放在盆子里,确保烧杯中的水不漏撒。接着,我用小刀在筷子上刻了一道痕迹,把筷子分成了两部分,这一道痕迹就是筷子两部分的分界线,我准备分两次来测量筷子的体积。

  实验开始了,我紧张极了,心嘣嘣地跳,我拿筷子的手也不时发抖了,但我尽量克制住这种激动的情绪。我将筷子缓缓插入烧杯里,尽量不让筷子晃动,否则溢出来的水就太多了,测定结果就会不准确。当第一次将筷子的一部分插入烧杯中后,看到烧杯中的一些水溢到了盆里。烧杯再装满水后,又将筷子的另一部分插入其中。最后,我将两次溢到盆里的水倒入另一有刻度的烧杯中,这样就得到了筷子的体积。

  结果,我失败了。实验测得的筷子体积只有3立方厘米,跟我计算的筷子体积相差甚远。起初,我还有些不相信,经过反复思考,我终于明白了失败的原因。原来是因为烧杯的口径太大了,即使烧杯没有装满水,人的视觉也会看成是装满的,加之筷子的体积又太小,且烧杯的刻度又过大,导致了实验结果的偏差。因此,我得改进改进实验方法才行。相信我会成功的,不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吗?

  6月12日

  自从第一次实验失败后,我就捉摸改进的方法,可是就是想不到一种简单可行的办法。这天中午,爸爸,妈妈有事没有做饭,于是我们决定到外面吃饭。

  到餐馆点了菜后,妈妈为了不让我等烦,特地点了一杯果汁。果汁一上来,我就大口吸了几下,妈妈害怕我将果汁喝完,没有胃口吃饭,便叫我少喝果汁。菜还没有上,我觉得自己无所事事,便想到了吹泡泡,于是我就把果汁瓶里的吸管拿起来,对准水面吹了几口气,水面就起了几个泡泡,瞬间,我想到刚才我拿杯子里的吸管时,水面下降了一点,我突然有了办法,快乐极了,食欲大增,今天吃了好几碗米饭,还嫌不够。

  6月13日

  今天中午,为了能把筷子体积测得更准确,我叫爸爸从化学室拿了一个细长的量筒,刻度单位更小,每个单位只有1立方厘米。此时,我似乎感觉到了胜利在向我招手,真可谓万事具备,只差动手实验了。

  首先,我用铅笔在一次性筷子上划了一道分界线,将筷子平均分成两段,并用水浸泡,以免筷子在测定过程中洗水。随后,将筷子插入量筒中,并用滴管将水滴入量筒中,让量筒内的水涨到筷子的分界线上,记下量筒内的水位刻度(38毫升)后,将筷子从量筒内取出,再记下量筒内的水位刻度(34。5毫升),前后两次水位刻度之差就是这一部分筷子的体积,即3。5立方厘米。用同样的方法,我又测量了筷子另一部分的体积是5立方厘米,两次测定结果相加得到这双筷子的体积为8.5立方厘米。当我得到这个结果时,我兴奋地叫了,此时的我是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啊!

  接着,我又按每人一天使用3双计算出了我们学校(1500人)及全国(12亿)一年消耗的一次性筷子量,分别是13.96立方米和11169000立方米。结果使我大吃一惊,每年竟有这么多的木料做成一次性筷子被浪费了,真是太可惜!在此,我呼吁在校的同学,不!是全国人民,也不!应该是全世界的每个人都不要再使用一次性筷子了,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森林资源,使我们共有的地球环境更加美好,让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呼吸到干净、清新的空气。

数学日记 篇5

  3/4=3×3/4×3=9/12

  5/6=5×2/6×2=10/12

  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通分过程中,相同的分母叫做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

  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先找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

数学日记 篇6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去新房子,为如何用瓷片铺设地板的装修方案做预算。重点是买哪一种瓷片最划算。

  可能是爸爸想考考我,也可能是爸爸真的想知道买哪一种瓷片最划算,于是爸爸说:"地面总面积约一百二十平方,有三种瓷片。第一种是80厘米*80厘米,60元钱/一块;第二种是60厘米*60厘米,30元钱/一块;第三种是100厘米*100厘米,110元钱/一块。如果让你去买瓷片,买哪一种瓷片最划算?"我不假思索就说:"买第三种瓷片最划算。"但爸爸却说:"不对,最贵是它。"

  我糊涂了,马上用竖式算了算。果然,第三种瓷片是1米*1米等于1平方米,120除以1再乘110元钱是13200元钱,最贵的就是它。我又算了算,第一种瓷片是0.8米*0.8米等于0.64平方米,120除以0.64是11250元钱,第二种瓷片是0.6*0.6等于0.36平方米,120除以0.36乘30等于10020元钱。由此看来,还是第二种瓷片是最划算的了。

  于是我说:"第二种瓷片是最划算的了。"爸爸听了,赞许的点了点头。后来,爸爸才告诉我,其实不需要买瓷片,原先已配有瓷片了!

  原来,数学离我们的生活真的很近很近,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我们认真学好数学,掌握各种知识,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灿烂。

数学日记 篇7

  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分数。老师告诉我们,分数有分子、分母和分数线,比如:1/3,3是分母,1是分子,中间一横是分数线。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分数,妈妈为了加深我对分数的认识,还做了一张饼,并且用刀把它平均切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个饼的1/2,再把这两份拼起来,就是有2个1/2,刚好是一个饼,这就是张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分数的加减了。当然,我们现在还只学会分母相同时的加减,分母不相同也可以加减,只不过我们现在还没学到。我还学会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张老师教了我们口诀: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

  学会了分数的知识,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帮助还真不少呢,不信您瞧:今天,我们一家人去肯德基吃全家套餐。到了那儿,人一直挤着,我们好不容易点好菜,就找到位子坐下。菜来了,是一桶大套餐。里面有12个鸡腿,爸爸首先向我“发难”了,对我说:“今天的鸡腿由你来分,前提是必须分得公平。”我偷笑了想:哼!老爸你也太小瞧我了,分得公平,不就是平均分吗?这时,我想起除法12÷3=4。我给爸爸妈妈每人四个鸡腿,爸爸妈妈看着我的“答案”,满意地点点头,于是我们一家人就开始“狼吞虎咽”起来了,不一会儿,我的鸡腿就被我一扫而光了,我后来又吃了老妈的2个鸡腿,爸爸的1个鸡腿,还没等到我享受“酒足饭饱”的愉悦呢,老妈又开始发话了:“宝贝,你今天吃了这么多鸡腿,可不能白吃哦,我来问问你,你今天一共吃了几分之几?回答正确就算过关,回答不正确,这顿算你买单,钱从你以后的零花钱里扣。”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这顿怎么的也要一百多块吧,要是都从我的零花钱里扣的话,天啦,猴年马月才能扣完啊,这种赔钱买卖不能做啊,于是我认真地思考了半天,回答道:“我吃了7/12。”从爸妈那赞许的表情中我知道我回答对了。

  幸运啊,我学了分数的知识,可以正确回答问题了,以后吃起肯德基来也可以“高枕无忧”了。真是应了张老师那句话:生活中只要留心,处处都是数学知识。

数学日记 篇8

  今天中午,我正在做数学寒假作业。写着写着,不幸遇到了一道很难的题,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后。这道题是这样的:有一个长方体,正面与上面的两个面积的积为209平方厘米,并且长、宽、高都是质数。求它的体积。

  我见了,心想:这道题还真是难啊!已知的只有两个面的面积,要求体积还必须知道长、宽、高,而它一点也没有提示。这可怎么入手啊!

  正当我急得抓耳挠腮之际,妈妈来了。妈妈先教我用方程的思路去解,可是我对方程这种方法还不是很熟悉。于是,妈妈又教我另一种方法:先列出数,再逐一排除。我们先按题目要求列出了许多数字,如:3、5、7、11等一类的质数,接着我们开始排除,然后我们发现只剩下11与19这两个数字。这时,我想:这两个数中有一个是题中长方体正面,上面公用的棱长;一个则是长方体正面,上面除以另外一条棱长(且长度都为质数)之与。于是,我开始分辩这两个数各是哪个数。

  最后我得到了结果,为374立方厘米。我的算式是:209=11×1919=2+1711×2×17=374(立方厘米)

  解出这道题后,我心里比谁都高兴。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充满了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求。

数学日记 篇9

  今天是“六一”,我和爸爸妈妈去超市,我听见前面有个阿姨在拿着喇叭喊卖点心了!我跑过去看了看,阿姨说可以品尝一点,我拿了点绿豆糕品尝了一下,还挺好吃,妈妈见我喜欢,就问阿姨多少钱一盒,阿姨笑眯眯地说:“十元钱一盒。”妈妈马上说:“要不然八元一盒,多买几盒带回家。”阿姨说:“您就别砍价了,我们都是小本生意,要不这样,您买五盒,我们送您一盒,您看行不?”妈妈见砍不下价,就买了五盒,提着六盒回家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开心地说道:“这可真是划算,六十元的东西被我们五十元就买下了。”说完就拿了一块绿豆糕塞进嘴里。爸爸看我这个样子,就说:“那你觉得是八元一盒,买六盒划算,还是十元一盒买五送一划算呢?”我说:“当然是买五送一了。”爸爸说:“你看,如果八元一盒,就是6x8=48元,十元一盒呢就是5x10=50元,你看哪种划算?”我想了想,便说:“售货员真精明。”

  看来,只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

数学日记 篇10

  “叮铃铃叮铃铃”一阵清脆的上课铃响起,数学孙老师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向讲台。她清了清嗓子,和颜悦色地说:“我们这堂课来做个活动,主题和我们要学的可能性息息相关。”一说到活动,同学们立刻来了精神,连忙拿出昨天准备好的道具。

  同学们摩拳擦掌,脸上一副兴奋的表情。我也一样,心里充满一种神秘感,还有一丝丝的小激动,好像是要准备抽奖似的。我慢慢地把手伸入袋中,还特意将红黄球搅合了下,拿出来一看,是个开门红,第二次抽到的是黄色,就这样反复五次,我抽到了三次红色,两次黄色。其他同学也大都如此,相差不大。接着,孙老师让我们在各自的袋中加两个红球。现在我们的袋中有三个红球,一个黄球了。这次,我们抽到红色球次数明显增多,五次机会,我竟抽到了四次红色球。

  活动结束后,孙老师给我们总结了活动的要点。她面带微笑,温柔地讲道:“当我们袋中放的是红黄球相等的个数时,抽到红黄球的"次数就基本相等。而袋子里红色球个数多时,抽到红色球的可能性就大些。”同学们恍然大悟,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这真是寓教于乐,一堂有趣的数学课啊!

数学日记 篇11

  终于放假了,终于可以回老家见爷爷奶奶了!一大早,奶奶就打来了电话,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到家,我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挂了电话,我赶紧去问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说:“我考考你!从西安到回家距离是180公里,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每小时跑120公里,在不是高速公路的路上每小时跑80公里,咱们十点出发,你说几点能到?”

  没等我的妈妈说完,我就开始计算:“120+80=200(公里),200/2=100(公里),汽车在路上平均每小时跑100公里。180/100=1(小时)……80(公里),要1小时还要余80公里才能跑完全程,余下80公里,汽车在1小时内就能跑完,但是要考虑到在镇上或村上汽车跑不快,所以大约2小时就能到家。10点钟出发,10+2=12,我们12点就能到家!”

  我的妈妈点了点头,我赶紧给奶奶打了个电话:“奶奶,你12点就能见到我了!”

数学日记 篇12

  今天晚上,我正在做作业。突然,哥哥走过来,对我说:“晓炜,我出一道题考考你,题目是:一张厚度为0.01厘米的纸,对折30次后,大概有多少厚?”“还不到一分米吧!”我脱口而出。哥哥说:“错!你还是用计算器算算吧!”于是,我便按起计算器来。“啊!最后的得数竟是107374.1824米,比高楼大厦还高出好几百倍呢!”我看着眼前的“天文数字”吓了一跳。

  哥哥说:“其实这种例子还有许多,比如:面团对折一次就拉出2根面,再对折一次就是4根面,对折三次就是8根……每拉一次,拉出根数就是上一次的两倍,如果这样对拉拉10次,就会有2×2×2×2×2×2×2×2×2×2=1024根了!”

  看着哥哥那得意洋洋的样子,我想:这么小的数据,竟然能算出这么大的数字来,这真是不可思议啊!数学真是无奇不有,无所不在。我以后不但要学课本的数学,还要学好生活中的数学。不然又要被哥哥的难题给难住了。

  以上就是为大家分享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日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数学日记 篇13

  有一天,我跟妈妈去逛商场。妈妈进了超市买东西,让我站在付钱的地方等她。

  我没什么事,就看着营业员阿姨收钱。看着看着,我忽然发现营业员阿姨收的钱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很奇怪:人民币为什么就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赶快跑去问妈妈,妈妈鼓励我说:“好好动脑筋想想算算,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为什么的。”我定下心,仔细地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知道了,因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随意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样可以组成30元、40元、60元……”

  妈妈听了直点头,又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能随意组合的话,那只要1元不就够了吗?干吗还要2元、5元呢?”我说:“光用1元要组成大一点的数就不方便了呀。”这下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夸奖我会观察,爱动脑筋,我听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欢吃的冰激凌还要舒服。

  在此,我也想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你多留心观察,多动脑思A考,你就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不信你就试一试!

数学日记 篇14

  今天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数学题,是行程问题的数学题,同学们一定也做过这方面的数学题吧!题目是这样的:某人沿着一条与铁路平行的笔直小路由西向东行走,这时,有一列长546米的火车从背后开来,此人在行进中测出整列火车通过的时间为42秒,而在这段时间内,他行走了84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我看了题目之后,觉得这一题好难,人与列车都在动,给的数据又不多,所以,我觉得好难,我就这样想,这一道实际上是一个车尾与人的追及问题,开始时刻,它们的路程差一定是车的长度,火车通过的时间=追及时间,很简单,可以简化成火车行进在一条路上,行了42秒。这样,算速度便很容易了。

  546+84=这段路的长度=630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得知,接下来是630÷42=15,所以,火车速度是每秒行15米。同学们你们算出来了吗?数学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数学日记 篇15

  《哈利·波特》的第一本“与魔法石”价格是19.5元,有191页。19.5÷191≈ 0.1(元),一页大约要0.1元,这本书发行了1391500本。如果全部卖出可收入1391500×19.5=27134250元!

  第二本“与密室”售价是22元,有203页。22÷203≈0.11(元),第二本一页的价格比第一本多了1分钱。这书发行了1271500本。全部卖出可收入1271500×22=2793000元!。

  第三本“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价格26.5元,有260页。26.5÷260≈0.1(元)。第三本一页价格跟第一本一样,比第二本少1分。这书发行了1271500本。全部卖出可收入1271500×26.5=33694750元!

  原来,第二本一页纸价格最高。

数学日记 篇16

  今天,我和弟弟玩拿硬币的小游戏,一共30个硬币,一次只能拿一个或两个,两人轮流,拿走最后的硬币的人就赢。我当然知道其中的奥妙,所以就让弟弟先拿啦!

  弟弟先拿了一个,我就拿两个,他拿两个,我就拿一个,只要让最后剩下三个并弟弟先拿我就赢了。弟弟果然中了计,结果是我赢了。弟弟非常不服气地说:“这次你先”。我一口答应了,我先拿两个,弟弟也跟着拿两个,我在心里窃喜,后面只要这样凑成三的倍数我就赢了。弟弟他并没有明白这其中的奥秘,只是这样机械性地跟着我走。毫无疑问这局又是我赢了,我对弟弟说:“你动动脑筋仔细想想,为什么又是我赢了?”弟弟摸着他的小脑袋瓜子,不一会就跳了起来,兴奋的叫着“我知道了我知道了,1+2=3,30是3的倍数,只要后拿的每次拿的数与先拿的数凑成3,那就会赢”。

  这个游戏是不是很有趣呢?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趣味数学,你有没有发现呢?让我们动动脑筋,一起探素数学的奥秘吧!

数学日记 篇17

  今天,我一早就做完了作业,妈妈见了,便走过来,对我说:和你玩个游戏吧!”“好呀!”我爽快地答应了。

  妈妈拿来一块圆纸板,纸板中心用钉子固定一根可以转动的指针。纸板被平均分成24个格,格内分别写着1—24个数。“妈妈,游戏规则是什么?你快说呀!”我心急地说。“游戏规则很简单,就是:指针转到单数格或双数格,都要加上下一个数。假如加起来是单数就是我赢,假如加起来是双数就是你赢。”妈妈笑着说。

  我见游戏规则这么简单,就一连玩了十多次,可是每一次都赢不了妈妈,妈妈笑了起来。“为什么总是单数呢?”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说:“你自己想一想吧!”于是,我绞尽脑汁地想呀想,终于让我想起了老师曾经讲过的公式:奇数+偶数=奇数。这下我可明白了,假如指针转到单数格,那么加下一个数就必然是偶数;假如指针转到双数格,那么加下一个数就是奇数,所以,无论指针转到任何一格,加起来的数都是奇数。妈妈就是利用这个规律获胜的。

  在数学的世界里,有着许多奇妙的规律,只要我们学好数学、善用数学,它,就是无处不在的!

本文来源:http://www.qqxwt.com/yingyongwen/158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