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qqxwt.com--读后感】

看这些演讲稿的时候,非常奇妙的有一种看日记的感受,很轻松的聊天对话,然而却承载着很厚重的内容——国家,公民,民主,民生。能感受得到字里行间对国家(一切)的爱及期待,令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句话,大意是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品】《白说》读后感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品】《白说》读后感7篇

篇1 《白说》读后感

  看这些演讲稿的时候,非常奇妙的有一种看日记的感受,很轻松的聊天对话,然而却承载着很厚重的内容——国家,公民,民主,民生。能感受得到字里行间对国家(一切)的爱及期待,令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句话,大意是说,爱生活的欢欣热闹,更爱它背后的满目苍夷。

  作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让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多了许多感同身受。学过的哲学、辩证法,国家间的利益关系等等,都被白老师应用到了写作、生活、工作、演讲、民间外交\当中。这提醒我,学过的知识其实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中体现,我不知道自己要多久以后才能像白老师这样去分析事情,以自己的目光、理智去评价生活、国家,也许需要时间吧。

  这本书提供了很多的新的观点。我比较惊讶的是白老师在孔子学院的演讲,前几年孔子学院确实很火,但近几年真是冷淡下来了,这应该是种质疑吧~白老师在国家政治形象之外提出国家的文化形象,我也深有同感,但因着我读的书太少,却是什么也说不出来的。不过大概可窥见,白老师多次强调老子的思想,极少提到孔子,他认为我们错过了许多老子的有用思想吧,接下来也许可以去了解一番。

  另外是关于信仰的问题,我们中的大部分确实没有明确的信仰。白老师说他的信仰大概是生活中的美好的东西,这样可以列举出很具体的各种。其实一直以来我对信仰的概念并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只觉得应该是一种向往的东西,不晓得有信仰的人会怎么认为。大概信仰一直都在内心吧,大家都向往美好的一切,无可否认的。

  期待自己有一天能理智、理性、乐观地看待一切,也希望自己的目光能看得更高远。

篇2 《白说》读后感

  你会与自己相处吗?

  其实,孤独是自己和自己对话的大门,现在的人最怕一个人,怕不被万众瞩目,怕没人在意关心,怕融不入群体。

  《白说》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手机阻止了无聊,也阻止了无聊带来的好处。

  多少人每天多少次无意识的拿起手机,仔细回想一下,你的朋友圈是真的朋友圈吗?交心还是交流?深谈还是浅交?人们之间越来越疏离,却越来越在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深怕朋友圈所有人都在晒自己精彩生动的生活时,自己却闲时光里做着无用的事。

  其实,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做个闲人,在闲时做些闲事,不为证明给谁看我过得好,不为故意演绎多彩,只好好享受属于一个人的时光,是不是比别人嘴里的自己更舒服呢?

  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世界,都有很多面,卸下社会上的面具,在孤独的时候,给自己泡壶茶、煮一杯咖啡、停下来,看书也好、听音乐也好、什么都不做只思考也好,也不比为难自己去做那些众人口中的有意义的事情要没意义,带上自己的心,静静翱翔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和自己好好聊聊,也许我们会收获到许多这世界一直费尽心思想让我们懂得的道理。

  引用杨绛老师的一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这两天,苏苏以一个崭新的身份思考着:国家为什么要放假?百度了、搜狗了,其实,放假的最初意愿就是让我们在放松中拜访自己的内心,跟最真实的自己说一声:你出来吧,别胆怯,别害怕,岁月还漫长,你总会变得更好。

篇3 《白说》读后感

  白岩松的《白说》已草草翻过一遍,平心而论,还是有些小失望。即使白岩松在后记提及这不是一本演讲集,但是从每一篇文章结尾的日期和地点,我们仍能感受到演讲稿的痕迹。很大的篇幅是在各个大学的演讲稿重新归纳整理,之前也散见于不少媒体,不少故事的讲述和感悟的阐述,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再看就少了些许的惊喜,如同隔了夜的饭菜,重新加热总归少了最初的新鲜。和前几本书相比,总觉得缺少了些诚意。

  因为是为大学生做的演讲居多,文中难免存在些心灵鸡汤的内容,或许对于尚未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读者比较受用,但对我而言,一方面已经工作多年,一方面离开媒体多年,再看里面的内容,终归是缺乏了一些共鸣。

  可这些无碍于买一本《白说》装饰着我的书柜,书柜的一层是由包括南方报业丛书在内大批媒体人的书籍组成,曾以为这些书将会是自己工作中的辅导教材,可至今有些书仍未拆封,但购买如初,说起来这是对媒体工作难舍情怀的一种惯性。

  这几年的媒体似乎被一种悲怆的氛围所笼罩,南方周末愈来愈少了锐度,那位写出“即使新闻死了,也留下圣徒无数”的报业先驱身陷囹圄,从前几年的柴静、崔永元,再到最近的张泉灵、郎永淳,一个个昔日熟悉的名字的面孔因为各自的原因从荧屏上渐次消失,他们不是第一批离开央视的主持人,同样也不是最后一批。不过这样看来,白岩松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

  本有千言万语,落到笔下却已寥寥。《白说》是否真的白说,并不好说。不管如何,我还是会从书柜中偶尔取出读上三两行。

  书中提及胡适的一句话,“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至少我曾振臂高呼过。

篇4 《白说》读后感

  在白岩松的新作《白说》中有这么一段内容,说的就是成功与失败。他说道:当下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中国的很多扭曲和乱象,都与追求面上的成功有关。我们只是追求现实的结果,往往不追求真理;我们把结果看得非常重,因此我们从不享受过程;我们为了实现某种期待,往往不择手段。

  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在回答体育如何影响下一代的问题时,是这么回答的,“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这是中国人很缺乏的一种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从小到大,什么时候学习过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其实老祖宗早已明白这个道理,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教“十有八九”时的心态和应对能力?十之一二的成功,被看得极其重要;十之八九的挫折,也被放大到无以复加。回头看中国历史,包括世界历史,想想看,失败很可怕吗?中国有无数的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失败,而不是因为成功。岳飞是因为成功才伟大吗?项羽是成功者吗?林则徐的人生成功吗?

  以史为鉴,回归到个人去看,我们应该知道,失败有时是需要的,而且是伟大创作的重要动因。此外,我们还应该明白,挫折与失败原本就是变革的机会。要知道,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做出决定,往往意味着一种变革,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当失败与挫折来临,你应该怀着好奇心去看待它,试图弄明白它的目的:难道这是一次提醒?难道我应该做出一个更有利的决定?

篇5 《白说》读后感

  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

  自从掀起大学习热潮后,大家借阅图书量突飞猛进,整个站区都充满了读书的氛围,看书成了收费员们闲暇时的小甜点,大家都沉浸在书的海洋里。

  我当然也不甘落后,其中白岩松写的《白说》一书深深吸引了我,白岩松大家并不陌生,在我的印象里对他的认知仅限于他是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被所有的荣誉和光环包围着,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但当我读书以后,对他的认知逐渐清晰,他是一位喜欢古典音乐、喜欢足球也爱看球、有思想、敢想敢说敢做、坚持运动、并兼职大学生的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凡人。

  《白说》一书,文字直白、道理通透,写的都是作者当下的感受,其中有很多让我看了一遍还想再看一遍,总是意犹未尽。书中说道:“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白岩松本人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证实了这一点,他大学刚毕业那年,分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但报道的那天却被通知:“对不起,你的关系已经被退回广播学院了,我们不要你了”,对于当时只有21岁的他,遭受如此打击之后,不是用冲动解决问题,而是选择冷静一段时间再做决定。一年以后,他的付出和努力也只换来在《中国广播报》和一群中老年人排节目表的工作,他又选择用冷静的态度去面对此时的不如意,正是由于他的这份冷静,才有后来的成功,他始终坚信失败是另一个成功的开始。很快,他就成了独当一面的编辑、业务骨干,有了此后所有的成就。

  每届“感动青银”十佳人物在成功之前都经受了苦难和挫折,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要勇于面对失败并要战胜它,同志们大胆向前,用我们的热情去为高速事业做贡献。

篇6 《白说》读后感

  这天抽空读了下前些日子买的老白的白说这本书,书的开头就谈了我这几年一向在思考的问题,人活着的好处究竟在哪里?书上说大多身处中年危机的中年男子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我今年才26就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这说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机么。。

  人生的好处到底是什么?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时也会问导师,导师说谈论这个问题没有好处,哲学研究的方向早已远离本体论(就是不在讨论世界的本源,人生的好处其实就与世界的本源有关联),我们就应关注更具体的问题。对于导师这个回答我是不满意的,但是导师粗暴的回绝我问题的态度令我也没有进行再次深问。

  我很喜爱但丁神曲里西西弗里斯推石头的故事,人的好处就好比上帝惩罚西西弗里斯推石头一样,欲望就是石头,满足了一个欲望就会产生下一个欲望,于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断的把石头推向山顶然后石头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复,想想人生何尝不是。

  史铁生说人生本是没有好处的,但是没有好处是一件可怕的事,因此我们自己要赋予人生一个好处,这个好处就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个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完成这个目标,重要的不是达成目标,而是达成目标的过程,过程就是好处,如果达成了这个目标就设下下一个目标,直至生命结束。虽然这短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但是剥开一些言词的包装,其实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样,所谓的目标与欲望也相差无几。新鲜的反义词 叔本华说人的一生是杯具的,虽然人生是有喜悦的,但是总体来说杯具的时刻会长于喜悦的时刻,而且喜悦总是短暂的,悲伤却是很长久的。

  加缪说人的一生是虚无的,人类对于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来说就是毫无好处的存在。

篇7 《白说》读后感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身在这里,还没走,守土有责;到点儿就撞钟,守时,可谓敬业;更重要的是,还得把日常工作撞成自己与别人的信仰。”

  一直以来,人们对“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一种误解,好像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其实正是干好本职工作的体现。按时按点按要求把每天的钟撞好,就是圆满完成了你的本职工作,不怕钟声扰了谁的好梦,不嫌重复动作的单调乏味,不慕前台讲经的风光。庄严响亮的钟声自有其神圣的昭示,就是你的工作成果。把撞钟看做是平凡,总想着成名成家接受万人膜拜,才是没有根基的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社会需要的是在各个岗位上安心、负责、不打折扣撞钟的“和尚”。

  “误解传遍天下,理解寂静无声。谣言传遍天下,辟谣寂静无声。相当一大部分人在围观解闷。当你认真解释时,没人细听,所以,解决总是遥遥无期。人到中年,已有权保持沉默,然而沉默,是件更有风险的事吧?自己的声音为别的人生和我们的社会,起一点小小的作用。”

  一直赞同白岩松的观点,媒体人的责任就是把事实完整呈现,不是只给大众看某一面,要让事实去说话,不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做好恶、对错的选择。媒体人的责任还有及时地发声,不必清高地不与之争论,把舆论阵地自觉地让位,而普通民众没有条件去获知真相,只能去猜测,或者干脆谁的都不信,视所谓的新闻为一缕轻烟掠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重提此话,撞好你的钟,哪一天你不想撞了,就离开,让位于别人,无可指责,别守着钟,编着钟不响的理由,又不让别人来撞。

  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一个传媒人企图“越位”,事情却完全可能早已不在他的掌控中。很可能,他此时所说的一切,都将沦为不折不扣的“白说”。在我们生活中也如此。

本文来源:http://www.qqxwt.com/xindetihui/34664.html